说课稿

时间:2025-07-07 07:55:11
精选说课稿集合4篇

精选说课稿集合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5页内容。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算、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趣法、实验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以观察法和练习法为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在学习中,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有独立活动、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1、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设计了两个三角形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用什么方法知道谁大谁小呢{设疑},这样的问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

2、验证自主探索:

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开和引导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3、巩固内化: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练习题的设计有易到难,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4、拓展创新: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2

《小动物过冬》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动物过冬》。我将从教材、目标、学情、教法学法、教具学具、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小动物过冬》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青蛙准备吃饱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存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词语积累量有限,有时心中很明白,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

二、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认识并学会书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要求会认。

3 ……此处隐藏908个字……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 教学整时半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下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半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2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2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你平常在这个时候在做什么。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课间休息

这一环节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的需要设置的,让学生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旋律中感受时间的飞快,同时也让他们轻松轻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并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用在生活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比比谁的眼睛最厉害。

在这里我出示了表示四个不同时刻的钟面,让学生判断钟面下方出示的时间是否是钟面上所指时间。这四个钟面里有两个钟面时间是整时差一点和过一点点,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突破只有当分钟指向12时,表示的才是整时。

2、说一说,评一评。

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中的几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边看课件边互相说一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他们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由于一天当中有上午时间和下午时间,所以小朋友的意见并不一定会统一,只要他们的解释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这时顺水推舟进一步渗透上午和下午这一时间概念。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说课稿 篇4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课改的精神,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三、教材分析:

双手投掷实心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投掷动作的基础,也是一种发展力量、协调性的基本方法。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四、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八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勤奋好学、善于模仿、组织纪律好等特点,便于组织调动和传授知识,且通过一节投掷适应练习的课,已对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是在腰腹发力和动作的协调方面有所不足。本课结合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五、重难点

重点:顶腰 收腹 直臂前甩

难点:腰腹力量与上肢协调用力

六、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双手前抛掷实心球的正确动作,体会各种腰腹力量练习方式。

技能目标:通过不同的练习方式,使80%以上的同学能掌握如何运用腰腹力量投掷实心球,40%以上的同学能协调腰腹与上肢的动作进行投掷。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发扬集体主义荣誉感。

七、教法与学法

1.收心热身阶段

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

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练习法

2.育心强体阶段

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积极性评价法、分层递进法

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小团体练习法、模仿练习法、评价法

3.恢复身心阶段

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积极性评价法

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练习法

八、教学流程

(一)热身阶段

课堂常规 2′

徒手操 10′

通过徒手操,达到热身目的,使学生活动开各个关节韧带,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及注意力。

(二)基本练习阶段

实心球投掷练习,将学生男女分组进行投掷练习。在地上划出不同的目标线,提高学习有效性,,不同的练习要求达到不同的距离,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目标性。

1、徒手投掷练习 2′

方法:教学生基本的持球方法和身体的基本姿势,根据教师的口令和哨子指挥,学生做好准备姿势,投掷动作及收回动作,体会下肢、手臂及腰腹的发力。

2、腰腹发力投掷练习 4′

方法:尽量使身体后仰重心后移同时弯腰,体会腰背部力量对投掷的作用,学生的准备姿势达到可以使腰部的活动范围变大,可以用得上力了,这时在强调手臂动作的同时,教会学生使用腰腹的力量,投掷时要有顶腰的动作体现,快速发力将球投出。

3、出手角度投掷练习 4′

方法:这个练习教师可设置一定的高度要求学生往上抬头,手腕及手臂用力向上投掷,体会上肢的协调用力,解决实心球的出手角度。

4、完整动作投掷练习 8′

方法:通过前面的层层深入的练习,体会完整动作中协调腰腹与上肢的动作进行投掷,使投掷实心球动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5.接力游戏 7′

将学生分为四组,男女各2组,利用垫子做仰卧起坐、、短绳进行跳绳,通过标志筒设置一定的距离进行接力游戏。

目的:体现“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层层深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课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安全。

(三)结束部分阶段

集合、放松、小结、师生道别 3′

目的:使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松。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垫子4块、跳绳4根、标志筒4个。

十、效果预计

平均心率:120次/分——125次/分

运动强度:中等

运动密度:40%—45%

十一、本课特色

1.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能力。

2.在不断的挑战中忘却单调的投掷练习带来的苦恼,使学生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成效,并留下回味。

3.将素质训练融入到准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精选说课稿集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