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24 11:37:01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观念不强,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 ,自主探究等方式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考虑到班级学生较多,所以活动主要以小组进行。思路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一条线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如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但是有的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另外在让学生做当堂检测第三关时,我发现有学生做错了,只是把错题通过投影仪呈现了出来,由于受条件限制,未能结合原题给学生好好评讲,这一点比较遗憾。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我主要想通过学生的操作,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求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堂中,在学生认识了表面积的概念后,结合例题,我引导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吗?试着做一做”。不一会儿,两种方法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0.7×0.5×2+0.7×0.4×2+0.5×0.4×2和(0.7×0.5+0.7×0.4+0.5×0.4)×2,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史渊博站起来说:“老师,还可以这么列算式:0.7×0.5×2+(0.7+0.5)×2×0.4”。

说实话,这种方法我们在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时经常用到,而对于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一直认为孩子们不会想出这种方法,所以过去几次教学这一课时从未介绍过。既然今天孩子们提出来了——这种预设之外的生成性资源,那我必须顺势开发利用。我接着提出:“这种方法对吗?”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判断。“你能给我们讲讲是怎样想的吗?”看到孩子们如此的表情,我又继续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包装箱,先做两个底面,需要0.7×0.5×2平方米硬纸板,而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展开是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长是长方体两个长加两个宽的和,宽是长方体的高,所以这四个面的面积是(0.7+0.5)×2×0.4,把两个底面加四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史渊博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动手将手中的长方体剪剪看吧。”学生动手将手中的长方体上下两个底面剪去,其余四个面沿一条高剪开,发现的确是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长方体的高,这种方法自然很容易理解了。这样一个教师认为不适合对学生讲的问题方法,随着学生的提出迎刃而解了。

课后,细细琢磨,教师只不过是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实际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结果创造了水到渠成的事。看来,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真正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的课堂也就更加精彩!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3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教学时,我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又拿出一张彩纸,并用彩纸把纸盒包起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包装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用多少彩纸吗?你能求出来吗?”同学们在短暂的思考后说:“可以把彩纸打开求它的面积。”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把长方体纸盒打开,求出它的面积也是所需彩纸的面积。”我在肯定了他们的说法后继续问同学们:“长方体打开后还是原来的几个面?”进而说明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点出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并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长方体的6个面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有几个面?2、各组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相对应的长、宽、高的哪个长度?3、你能总结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出示后我马上组织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讨论结果,从而归纳出:可以分为3组,每组2个面,上下面一组,左右面一组,前后面一组,上下面的面积=长x高x2,左右面的面积=宽x高x2,前后面的面积=长x宽x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高x2+宽x高x2+长x宽x2,之后再着重通过实物演示强化学生记住长x高、长x宽、宽x高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教师就举出一些长方体实物,给出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获得了新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在课后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比如说:求长方体通风管的表面积,长方体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求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联系实物,还是一味的求6个面的总面积。

我们的数学知识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能举一反三,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觉得在学生利用公式解决了一些常规问题后,我们是否应该适时举出几种特殊情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呢?让他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都是求6个面的面积,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我们更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对周围的实物、建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在生活中 ……此处隐藏7239个字……/p>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活动自主。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有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12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学会运用。

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真正学以致用。如在解决课本练习中的给洗衣机做一个布罩时,求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布,部分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洗衣机,对给它做布罩需要做几个面不清楚,因而影响解决该题。另外,课本练习中要为一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高位2厘米的长方体选择一合适尺寸的包装纸,几乎全部的学生都选择了第一种包装纸,理由是这两者的面积刚好相等。正是由于学生对如何包装物体缺乏一种生活的认识,所以他们没法做出教参所要求的答案。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对生活的认识,加强直观教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14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15

1、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强化技能训练,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积教学已不再死定计算公式,这也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须。因而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从开始的看图说数据,到根据数据画草图,再由看数据想图形,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电视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板的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房屋的通风管,由于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同学计算使用铁皮时计算了6个面的面积。还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特别是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2、学生对词语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例如横截面、占地面积、周围所蕴涵的数学内涵还不够理解,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长方体表面积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